南海仲裁案出台前后,中国官方和非官方都在言辞上做出了强烈反应。美国知名中国问题专家史文(Michael Swaine)指出,这个仲裁案的过程无意间加深了美中之间的战略敌对,美国和其它国家过份逼迫北京接受这个裁决,几乎可以确定会严重损害区域秩序和中美关系。他希望大国能发挥主要作用,在南海建立更稳定的暂时妥协。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史文将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出版的最新一期《中国领导人观察》(China Leadership Monitor)发文,详细分析中国官方和非官方对南海仲裁案的立场。
这位对美中在西太平洋如何建立相互包容战略多有研究的学者指出,在美中关系紧张度增加,以及亚洲国家间在南海和东海海洋争端升高之际,南海仲裁案引发的怒火是一个重大的发展,可能影响西太平洋地区未来敌对或合作的前景。
史文看到,中国官方的权威信息源持续显示中国坚决拒绝这个仲裁,将裁决视为有损中国利益、区域稳定和国际法律秩序。非官方的信息源在重申官方观点的同时,相信中国在九段线内享有利用资源的某种特权。中方不认为联合国海洋法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主要权威,这也会强化西方观察家对北京不支持国际法律秩序的说法。
他说,中国对这个仲裁案的坚决拒绝,反映了中国和西方在运用国际协议在主权问题上的分歧,显示任何美国和其它大国对北京施压将证明是徒劳的,很可能恶化南海已有的紧张。
史文表示,中国不可能在可预见的时间框架内包容这个裁决,更不用说接受。而且其立场因为中方对美国的看法而强化,即中方认为:仲裁的整个过程是在美国和其它国家的制造和操纵下,旨在削弱中国,激起区域混乱,美国支持这个裁决是极其伪善的。
史文强调,中方的观点强烈显示,仲裁过程无意间加深了美中之间的战略敌对,美国和其他国家过份逼迫北京接受这个裁决,几乎可以确定会严重损害区域秩序和中美关系。他认为,没有外在实体来执行这个裁决;虽说北京终究会接受仲裁的某些方面,这只有在在长远看才有可能发生,而且是在中国更加意识到其在这个问题上立场对中国在全球秩序中的声誉和影响有严重消极影响的情况下。
史文注意到,所有中方权威的信息源都强调中国对和平双边谈判解决南海争端的承诺,暗示中国对这个裁决如何反应,将取决于其它大国如何对裁决作出回应。他认为,中国确实存在南海问题上“强硬派”,但权威信息源没有公开支持采取刺激性的、抬高形势的行动。他说,这或许显示其它大国可以发挥主要作用,令这个仲裁的损害最小化,真正重新展开信心建设、避免危机的努力,未来在南海建立一个更加稳定的暂时妥协(modus vivendi)。
中美印象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