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这里查看美国总统里根1984年访问中国时在上海复旦大学的演讲
1984年,里根在复旦大学发表了一场精彩却失败的演讲
1984年4月30日,上海,复旦大学的一名学生向总统里根提问。
图片来源:BOB DAUGHERTY/ASSOCIATED PRESS
Tunku Varadarajan
华尔街日报中文版,2019年5月16日
最近,我对一位于里根(Ronald Reagan)执政时期在白宫工作过的老友说,里根总统1984年4月30日在上海复旦大学的演讲精彩绝伦,令人难忘。这位依旧精力充沛的朋友回了一条伤感的消息,“就算很大程度上没被遗忘,在那个修辞考究的年代,它的光彩也差不多被后来者掩盖了。”
确实,里根的时代是对措辞精雕细琢的时代。相对于自林肯之后的任何一位总统,他不仅发表了更多令人难忘的演讲,而且让那些话语常驻听众心间。他总把言辞表达得尽善尽美。你明白他在表演,但同时也感受到他的真诚。
在里根访华进行为期六天的国事访问后35周年之际,再次阅读这篇演讲稿,你能感受到其用心程度:中心明确而不张扬,也无刻意的花哨辞令(该演讲第一稿由本报专栏作家Peggy Noonan撰写)。你也会明白为什么绝大多数里根著名演讲集中没有收录它,因为这篇演讲植根的时代背景早已彻底一去不复返。
这篇演讲今天读来几近尴尬,因为自1984年以来,全球大概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变化如此之大。自斯大林(Stalin)1953年去世以来,中苏开始了长期交恶,里根在中苏疏离达30年之际向中国政府示好。除了美国政府一直深信的中国太大,无法忽视以外,里根也需要中国支持他反对苏联占领阿富汗的行动。
里根在这场面向大学生的演讲中展现出了慈爱的长者风范。身为自由国家的领导人,里根在一个极度缺乏自由的国家传播道德真理。他称颂美国是个“移民国家”(今天听来很是离奇)。他还极具颠覆性(考虑到这是在深红中国)地指出:美国的“整个体系建立在对每个人独特才能的欣赏之上,也建立在每个人有权利自己做决定、过自己生活的基础上。”
里根给大学生们上了一堂简单的公民课:“我们根据人民的投票选举政府。”他说——显然意在讽刺中国的专制政府形式,“我们被教导,”他继续说道,“不要夺取属于别人的东西。”这是在批评否定市场的共产主义,当时它仍是中国生活的一项形式特征。
在这场演讲中,听众能明显感受到中美之间的经济差距。里根把美国的科技进步描述为中国的希望。他对中国学子说,“来美国学校学习电子和计算机科学、数学和工程学”。为了照顾中国的民族自豪感,他也提到在中国的美国学生,他们向中国学习“如何监测和预报地震,”以及“用草药治病”。对于中国制造,他能真诚夸赞的只有丝绸。此时的中国还没有诞生华为和5G通信。
里根在复旦大学的演讲为中国展示了一个发展愿景,在当时,这似乎是个温和的劝诫。里根在演讲中并没有自视高人一等,因为他非常真诚。当然,中国接受了里根愿景中符合其战略方向的部分:科技、市场、制造、民族自豪感,却完全抛弃了里根提供的道德教训。回顾过去,我们会诧异于他当时竟会认为中国可能完全接纳这些。在这点上,里根失败了。
本文作者Tunku Varadarajan是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的执行编辑。
中美印象
官方微信